第1746期文化產業評論
近日《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5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會同國家發改委、旅游局編制完成。
《規劃》提出了三地體育休閑產業到2025年發展主要目標,三地功能定位,結合京津冀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自然資源,構建“國際知名運動休閑目的地”、“國家運動休閑區”、“環京津冀運動休閑帶”、“運動休閑走廊”的基本空間布局等。
其中,未來以河北雄安新區為中心,北京南部將被建設成與雄安新區發展定位相適應、引領世界健身休閑運動的國家運動休閑試驗區。以崇禮為中心在北京西北主打冰雪和戶外休閑運動;以興隆為中心主打山地戶外健身休閑運動;以“淶水-淶源-易縣”為中心在北京西南定位為山地戶外和水上健身國家運動休閑區;以通州為中心北京東部則被規劃成了與世界一流城市副中心相配套的城市社區健身休閑群。
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健身設施處處長趙愛國表示,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常住人口中經常參加健身休閑活動人數達到3850萬,到2025年達到4150萬,推動實現全國“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國際知名運動休閑目的地基本建成。
來源:國家體育總局
編輯:韓東慶
體育總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旅游局
關于印發《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5年)》的通知
體群字[2017]153號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體育局、發展改革委、旅游局:
為推動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國家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旅游局共同編制了《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5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當地和本部門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國家體育總局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旅游局
2017年7月24日
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5年)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全民健身工作應積極融入這一戰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當前,京津冀三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群眾對健身休閑的需求不斷增長,北京和張家口將舉辦2022年冬奧會,三地健身休閑運動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目前,三地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機制欠缺,資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共享不夠,有效供給不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休閑需求存在較大差距。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推動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滿足京津冀人民群眾的健身休閑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平為核心,大力發展健身休閑運動,構建完善的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服務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身休閑需求,拉動體育消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進程。
(二)發展原則
1.統籌謀劃,合理布局
立足京津冀三地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積淀、現有基礎與發展潛力,因地制宜,系統謀劃,統籌推進三地設施空間布局、組織建設和健身休閑活動開展,形成優勢互補、互促互進的發展格局。
2.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好政府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調動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
3.協同創新,融合發展
創新工作方式,建立協同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強化三地之間、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央地之間的協同,推動健身休閑運動與文化、旅游、養老、健康等產業實現融合發展。
4.先試先行,注重實效
選擇基礎較好、積極性較高的地區建設健身休閑場地設施示范工程,支持打造一批影響大、帶動力強的健身休閑賽事,發揮其帶動引領作用,增強各項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區域合作體制機制初步建立;空間布局得以優化,以京津冀重要城市和重點區域為支點,以國家運動休閑區為平臺,以運動休閑帶、運動休閑走廊為紐帶,以運動休閑城市、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運動休閑鄉村為節點的空間布局基本形成;健身休閑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健身休閑產品與服務更加豐富,群眾健身休閑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參與健身休閑活動人數不斷增加,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常住人口中經常參加健身休閑活動人數達到3850萬,到2025年達到4150萬,推動實現全國“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國際知名運動休閑目的地基本建成。
二、主要任務
(一)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建立跨?。ㄊ校﹨f調機構,實現規劃統籌與協調,重大項目統一布局,完善溝通、會商與合作機制,制定跨區域合作計劃,推動重點項目落實。探索設立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發展基金,引導和帶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推動戶外運動場地設施建設、三地聯合性健身休閑社會組織建立、品牌賽事培育、專業人才培養與使用等重點領域改革創新。主動配合雄安新區建設,開展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運行體制和機制改革創新先試先行工作。
(二)完善空間布局
根據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結合京津冀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自然資源,構建“一地”、“五區”、“五帶”、“六路”基本空間布局。
——國際知名運動休閑目的地(“一地”)。以健身休閑運動為龍頭,充分挖掘區域文化內涵,開發新產品,發展新業態,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動能,形成區域健身休閑產業聚集區,打造國際知名運動休閑目的地。
——國家運動休閑區(“五區”)。以河北雄安新區為中心,在北京南部建設與雄安新區發展定位相適應、引領世界健身休閑運動的國家運動休閑試驗區;以崇禮為中心在北京西北建設以開展冰雪和戶外休閑運動為主的國家運動休閑區;以興隆為中心在北京東北建設以開展山地戶外健身休閑運動為主的國家運動休閑區;以“淶水-淶源-易縣”為中心在北京西南建設以開展山地戶外和水上健身休閑運動為主的國家運動休閑區;以通州為中心在北京東部建設與世界一流城市副中心相配套的、以城市社區健身休閑為主的國家運動休閑區。
——環京津冀運動休閑帶(“五帶”)。依托京津冀三地山野、江河湖海、濕地、草原、沙漠、森林等自然資源和已建成的近160個健身休閑運動場地設施,打造草原、山野、濕地水庫、濱海港口、冰雪五條運動休閑帶。
——運動休閑走廊(“六路”)。沿著以北京為中心向六個方向放射的交通運輸主干線,采用“交通軸+葡萄串+生態綠地+健身休閑”的發展模式,打造滿足群眾多元健身需求的運動休閑城市、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運動休閑鄉村,形成六條運動休閑走廊。
(三)著力培育體育社會組織
充分發揮體育總會在推動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京津冀三地各級體育總會改革,努力形成“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人群體育協會”的體育健身組織網絡,構建小政府、強社團、大社會的新格局。大力引導、培育、扶持京津冀三地體育社團、體育類社會服務機構、體育基金會等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創新體育社會組織管理方式,推動體育社會組織改革。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戶外健身類體育社團,積極培育社區、農村鄉鎮等基層健身休閑組織,重點扶持冰雪、航空、山地戶外、水上等體育社會組織的發展。鼓勵支持京津冀三地體育社團跨區域合作和協同發展。加強體育社會組織能力建設,加大向群眾健身組織購買服務的力度,鼓勵體育社會組織積極承接公共體育服務。
(四)加強場地設施建設
根據京津冀主體功能區要求,結合風景名勝區、旅游景區,規劃建設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汽車摩托車運動、航空運動等健身休閑運動場地設施。依托國家運動休閑區、運動休閑帶、運動休閑走廊,因地制宜試點建設運動休閑示范區。推動城市建設奧林匹克公園,在現有公園建設體育設施,完善各類球場、冰雪運動場、登山健身步道、城市健走步道、健身房(館)、全民健身中心以及通過型和度假型露營地等場地設施。建立京津冀三地體育場館設施共建共享機制,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大中小學校體育場館設施有效開放,提高已有體育場館設施的利用率,推進體育場地設施圍繞服務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需求進行改造升級和資源共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體育場館+互聯網”建設,提升各類體育場館、體育設施的運營管理水平。
(五)引導運動項目發展
完善運動項目區域布局。鼓勵京津冀三地積極合作普及推廣大眾健身休閑運動項目。大力支持冰雪運動項目發展,推廣和普及群眾冰雪運動,推廣冬奧會文化,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北京冬奧會的濃厚氛圍。積極培育水上運動、汽車摩托車、射擊、射箭、馬術、航空、極限運動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時尚休閑運動項目。進一步擴大健身跑、健步走、騎行、登山、徒步、游泳、球類、廣場舞等運動項目的群眾參與規模,完善活動開展條件。挖掘、扶持、推廣京津冀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和鄉村農味農趣傳統運動項目,形成常態化的活動機制。開發適合兒童青少年、老年人、婦女、職業人群、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特點的健身休閑項目。
(六)打造精品賽(節)事
打造國際精品賽事,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的合作交流,積極引進國際健身休閑賽事,創新拓展京津冀戶外健身國際品牌賽(節)事,進一步提升已有國際賽事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鞏固培育區域性品牌賽(節)事,大力開發水上、戶外和極限運動等項目的區域性品牌體育賽事。大力發展冰雪運動賽事,建立以“大眾冰雪季”為主線,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冰雪運動活動為支撐的群眾冰雪運動賽事活動體系。打造一批群眾參與度高、國內外影響力大、示范帶動作用強的京津冀冰雪運動品牌賽事。廣泛開展適合不同人群、不同行業特點及京津冀地域特點的群眾身邊的健身休閑賽事。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商業機構舉辦三地健身休閑賽事,采取政府購買、獎勵等辦法支持群眾性健身休閑賽事發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京津冀三地要建立聯動協調機制,根據本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政策措施,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協調解決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京津冀三地各級體育行政管理部門要有專門機構負責該項工作,確保本規劃順利實施。
(二)強化政策支持
切實落實現行國家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規劃布局、稅費、價格、土地等政策。進一步完善土地政策,保障健身休閑運動發展用地空間,并納入京津冀三地各級政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安排,對使用荒地、荒山、荒灘以及廢棄礦山等土地建設健身休閑運動場地設施的項目,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進一步落實優惠政策,健身休閑運動場地的房產、土地符合體育場館減免稅條件的,可以享受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確保健身休閑場所的水、電、氣、熱價格按不高于一般工業標準執行。進一步簡化重大工程項目審批程序,保障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融資安排。切實破除行政壟斷、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營造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市場環境。推動修訂完善地方全民健身立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三)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整合京津冀三地高校資源,協同培養健身休閑運動賽事策劃、市場運作、經營開發、體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利用京津冀優質教育、科技資源,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有資質的培訓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京津冀健身休閑人才合作培養基地”,實現資源共享。打破地域分割、分類管理的傳統模式,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健身休閑人才市場體系。推動健身休閑人才培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四)完善投入體系
完善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的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構建以社會資金為主體,財政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體系。優化政府投資方向,改進投資使用方式,通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京津冀健身休閑場地設施建設、賽事運營、教育培訓、器材裝備等領域的研發和產業發展。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增強京津冀三地健身休閑產品供給能力。
(五)加強監督評價
京津冀三地體育、發改、旅游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明確規劃期間本地區落實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規劃的目標、項目、要求和措施,研究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并認真開展規劃實施年度績效評價。進一步強化工作責任與監督檢查,加強京津冀三地相關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定期開展專項評估,對重點目標、重點示范區建設進行專項督導檢查。